易问医答|三伏天如何祛湿

2023-08-10 16:08: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易旭辉、闫晨璐)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高温酷热外,雷暴频繁、湿热交蒸,俗称“桑拿天”。此时,暑湿气易留于人体,变为湿邪而引发各种疾病。针对湿邪问题,“易问医答”栏目邀请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吴文博,和大家一起聊聊三伏天如何祛湿。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从中医“四诊”来讲,湿气重的人整体看上去精神状态较差,身体虚肿,头面部皮肤出油,脸上反反复复出现暗疮,面色暗淡虚;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特别厚腻。湿气重的人一般会感到乏力、胸闷、懒得活动,食欲比较差,排便异常,经常出现大便溏稀或便秘,大便粘腻不爽。

湿邪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中医学认为,“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易从寒化水,其性趋下,重滞黏腻。比如,湿邪在两眼,晨起两目肿;湿邪在耳鼻,则耳鼻分泌物多,鼻头起红疹和痘痘;湿邪在下焦,则阴部潮湿、长痔疮,女性白带多;寒湿在关节,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湿邪在肌肤,则肌肤容易长湿疹、荨麻疹、脚气等;湿气在肌肉筋骨,则颈肩腰腿痛、酸胀沉重。如果湿气到了头顶,会导致头脑不清楚,昏昏沉沉,头重。如果湿邪弥漫全身,可以有水肿或者身体的沉重。湿邪到脏腑,则会影响这些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湿邪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形成的原因,湿邪可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是外界湿气侵入人体而成,多由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淋雨、涉水、水中劳作所致。

内湿由人体自身产生,多由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即脾胃虚弱导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内湿多是由于过食生冷、嗜酒成癖、脾胃虚弱所致。还有一类人或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是由于疾病原因,本身脾胃功能比较差,也容易生成内湿。情绪因素在内湿形成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因而湿邪最易伤脾。不论外湿侵袭还是内湿困脾,都会导致脾虚,进而使得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减弱,导致体内形成湿邪。

三伏天是否适合祛湿

三伏天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天气比较炎热,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天之阳旺之际,也是人体阳气、经络血气流注最旺之时,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我们借天阳、助人阳,二者携手共退阴邪,温阳驱寒除湿,所以说三伏天非常适合祛湿。

中医祛除湿气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预防,平日要做到饮食清淡、戒烟少酒、少吃甜食、多补充蛋白质和少量的瘦肉;适当饮水,每天至少保证1500毫升的量;忌口生冷,保护脾胃,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凉性蔬果、冰品等都带有湿寒之气,会导致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吃得越多身体内的湿气也就积累越多。

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洗浴之后要及时擦干头发和身体,否则寒湿之气就会透过头皮和皮肤毛孔进入身体,长期滞留在体内就会变成湿邪。

要想祛湿还要动起来,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方法,不过对于身体虚弱、有慢性病的人,运动要量力而行。此外,建议早睡,确保足够睡眠,深度睡眠能让身体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

其次可以通过食疗祛湿邪,可以多吃一些有祛湿作用的薏米、红薯、土豆、山药、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白扁豆、赤小豆等。如:薏米赤小豆粥,薏米和赤小豆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煮,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既能当饭吃,还能当茶喝。

另外,可以采用针灸、拔罐、艾灸等中医技法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也有利湿气排除。还可以采用中医临床祛湿方法,比如: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胜湿法及渗湿法等。其中化湿法细分为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燥湿法细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利湿法细分为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热利湿及温肾利水;胜湿法细分为祛风胜湿和活血胜湿。这里需要强调,利用药疗,针灸等专业方法祛湿时,一定要找中医师进行指导。

受访专家:吴文博,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


责任编辑:易旭辉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