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有误区

2023-10-12 10:14:10 来源:生命时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拔罐疗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2000年前的西汉医书《五十二病方》就记载了“角法”,就是指用兽角制成的杯罐当工具拔罐。拔罐疗法以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动物的角等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药煮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对局部的牵拉和吸附,实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拔罐有医疗和保健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在家自行操作的拔罐常以保健为目的,一般拔在后背、腹部或大腿等相对平坦的部位,以玻璃火罐或负压真空罐为主,能达到缓解疲劳、放松心情、助眠、促消化等作用。临床发现,拔罐时,很多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认为拔罐后罐子吸附在身上的劲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最好能拔出水泡或把皮肤拔得黑紫才管用。事实上,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上述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性误区:拔罐的操作“太过了”,刺激量太重了,对身体已经造成损伤了。

误区一:罐子吸附在身上的劲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拔罐可以祛除湿气、缓解疲劳,因此很多人认为,罐子吸附的劲越大,吸附在身上的时间越久,拔出的湿气就越多。有时拔的时间太长,罐子下会出现小水泡,会让人误以为是大量湿气被吸出了体外。其实,中医的湿气泛指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致病邪气,不应简单理解成罐子下拔出的水。拔罐后出现的水泡会带来疼痛和破损后导致的感染,应尽量避免这一现象出现。一般体质的人,留罐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就可有效避免水泡出现。

误区二:拔出的罐印越黑效果越好。拔罐的形式虽然有火罐、抽气罐、水罐等多种,但其原理都是利用罐内的负压祛除湿气、行气活血。拔罐时,受到吸附、牵拉的部位在起罐后发红、发紫,有痒或痛感或出现红紫色的疹点都是正常现象,一般过一周左右会自动消除。在久受病痛的颈、肩、腰等部位拔罐时,拔出的罐印往往颜色更深,呈紫黑色。这提示我们拔罐局部的问题较为顽固,拔罐位置选择准确,后续还需要继续处理。因此,罐印的颜色能给我们一个有效反馈,只要根据罐印颜色正确判断病痛的进程就可以了,但不必刻意为了追求罐印的颜色深而加大罐子吸附的力度或延长留罐时间。

误区三:同一部位反复拔罐,效果更巩固。在很多人朴素而直观的认识中,加大刺激量似乎能提高效果。同一部位在短期内反复拔罐虽可加强疗效,但也会导致局部皮肤损伤和疼痛,严重时还会损耗正气,其实没必要。人体的穴位是由经络连缀、串联起来的,只要拔罐的位置在经络的循行线上就是有效的。同一个部位在一周内不必反复拔罐,沿着人体纵线向上或向下另找一个地方拔罐,同样有效果。不论在哪个地方拔罐,一周内都不建议超过3次。

误区四:拔完罐就洗澡。拔完罐立刻洗个温(热)水澡,是非常舒服的,但舒服不代表健康。拔罐是一种偏泻的操作,在带走人体湿气、促进气血运行的同时,也会造成毛孔张开,局部皮肤敏感、脆弱和虚损。洗澡或泡澡会导致寒湿趁虚入体,得不偿失。如果需要在拔罐的当天洗澡,建议将洗澡时间放在拔罐后6个小时或更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曹昺焱)

责任编辑:易旭辉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