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蜡壳药丸:凝聚中医智慧的技术创新

初始阶段,蜡壳仅用于少数贵重丸剂,如大活络丹、苏合香丸、回天再造丸、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十全丸、安宫牛黄丸等,后来发展到普通药丸也用蜡壳包裹。蜡壳制作的原材料、工具主要有蜡、木球、铁支子、锅、烙铁、印章等。之后拿刀子将木球外的蜡皮割开大半,取出木球,将药丸放进蜡壳里,再挂蜡封口,熨平蜡蒂。

2021-09-13 08:55:11

乌发止血墨旱莲

著名的中成药“二至丸”,由墨旱莲、女贞子两味药组成,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之功。开元初年,他遇到一位自称“虚无子”的采药人,虚无子被刘简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便带他到自己的草药园里,指着一种墨绿的植物说:“不要以为只有高山上的灵芝是仙草,我经常吃的这种水边长的草也是仙草,正是因为吃了这种草才得以活到百岁而发黑且耳聪目明。刘简遵照虚无子的嘱托,果然也活到一百多岁而头发不白、耳聪目明。

2021-08-23 15:12:47

程婴救孤以中药一语双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赵氏孤儿》的作者及其所用之史料皆在明代之前,而“益母汤”则见载于明代。韩厥看出破绽,发现药箱中藏有婴儿,便对程婴说:你道是桔梗、甘草、薄荷,我可搜出人参来也……生死关头,程婴一一道来,韩厥深明大义,将程婴和孤儿放走,自刎而死。因此,程婴以入府专为公主疗疾、下药“益母汤”来搪塞盘问,理由成立,真实可信。

2021-08-11 14:28:17

这里有座扁鹊庙

有一天,扁鹊到赵国的国都邯郸行医,路过北小郭村,恰逢村里抬棺出殡,细心的扁鹊经过观察,发现棺材缝隙里渗出了血迹,他由此断定里面的人没有死。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内丘蓬山被赵简子封了四万亩土地,就以此为家,开门收徒、讲学,到处传播中医技术和文化。八卦池塘造型的北面,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槐,叶茂枝盛。

2021-08-04 17:24:05

张从正

张从正最后选择离开太医院,从此开始了诗、酒、书、医的自由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张从正对情志病的研究是颇见功夫的,也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用现代心理治疗方法来看,他记载的情志疗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张从正是古代最杰出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师。

2021-08-04 16:58:34

张元素

由此,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学说由点到面,详细论述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演变预后、治疗方药等四个方面,原有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这部分内容也成为易水学派的理论基石。刘完素还极力向别人推荐张元素,使张元素扬名天下,金元医学风气为之一新。年轻的医师张元素之所以能够扬名,乃至创建易水学派,这都离不开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的帮助。

2021-08-04 16:55:52

古代中药铺的暗码用语

顾客到药铺抓药,司药依方核算后,在处方空白处写上药店自设的“暗码”。这仅仅是一种经营手段,并非欺诈顾客。一来表达对顾客的良好祝愿,二来寄托对自家经营兴隆的期许。

2021-07-27 17:00:59

陈言

陈言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在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的病因学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以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五科”指脉、病、证、治、病因,“七事”指脉、病、证、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把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2021-07-19 17:02:42

刘完素

刘完素居住在北方,那里风土刚燥,北方人体质壮实,禀赋强悍又好食肉类,尤其北方在寒冷的冬季会取火保暖,室内外温差较大,久而久之,体内反而容易蕴积化热。刘完素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转化为火热之邪。金承安五年(1200年),刘完素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里程,享年90岁。

2021-07-16 09:16:25

刘昉

现代解剖学研究也发现,小儿食指指纹相较于其他手指静脉粗而浅表,是最便于肉眼观察的手指浅表静脉。这种儿科特有的诊断方法最早记载于《幼幼新书》。为了尽可能恢复古医籍原貌、鉴别正误异同并阐发医理,使读者能更正确地阅读、研究和运用儿科医籍文献,在《幼幼新书》中,刘昉对辑录的医籍文献进行了校勘和注释,对古代的医用名词术语加以解释,同时阐述医学理论。

2021-07-09 15:26:43

许叔微

书中记载许叔微临床治疗的伤寒病例,每例都详细记录病例和治疗经过,之后还附有讨论部分,是他依据《内经》《难经》《伤寒论》论述,同时结合个人见解,阐发治疗机理和处方用药心得,在医案发展史和仲景学术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师古不泥创新方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医案:有位董姓患者一躺下就神魂飞扬,常常感觉身体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效果。马山景色秀丽,群嶂层叠,林木葱茏,历史悠久,自秦以来留下许多名胜遗迹,南宋名医许叔微和他的梅梁小隐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

2021-07-08 11:27:19

扁鹊与四季饼的传说

大人们能喝几碗苦药汤治病,小孩服用这苦药汤可就难了,为了给小孩治疗,扁鹊还特意研究配制了一个药方,用了些不苦的中草药熬汤和面,制成了小烧饼,让小孩吃,瘟疫很快被扁鹊和弟子们彻底治好了。扁鹊用蓬山上的中草药配制了“驱瘟”药方,在烧饼铺旁安置了几口大锅熬制药汤,让人们服用。扁鹊治病不收任何钱财,还教人们辨认当地的中草药,讲一些中医药知识,蓬山人开始相信中草药能治病了。

2021-07-05 15:16:57

程子曾隐居古苓塞习医养生

他将养生的境界分为“全生”“亏生”“死”“迫生”四等,“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程子隐居在苓塞,遍采这里的中草药,研制祛疾之方,把实践得来的医学经验总结在其代表作《子华子》中。故善于养生者,必须做到“六欲皆得其宜”。

2021-06-29 12:01:48

橘井流芳来自抗疫传说

“橘井流芳”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这个典故比三国时的“杏林”早了400多年。而“橘井流芳”也成了赞誉中医药人防疫治病、济世活人、医德高尚的专用名句了。自此,“橘井”逐渐和“杏林”一样,演变成为中医中药的代名词。

2021-06-23 12:10:35

成无己

万事开头难,在前无古人可借鉴的情况下,成无己是已知最早对《伤寒论》进行全文注解的人,开创了《伤寒论》注释的新局面。著“万全之书”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颇有研究,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从30岁开始,成无己便研习探讨《伤寒论》中的学说,他以《素问》《灵枢》《难经》等书为依据,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释,被后世称为注释、阐发仲景《伤寒论》的第一人。

2021-06-22 11:28:55

唐慎微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医官王继先又奉命校定增补,定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平水晦明轩主人张存惠将寇宗奭《本草衍义》增附于曹孝忠校订的《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更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南宋淳祐六年(1248年),陈衍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节要改编成《宝庆折衷本草》。

2021-06-18 12:00:12

儿科鼻祖钱乙

北宋时期有一位医者,因其高超的医术获赐“紫衣金鱼袋”,他就是中国古代的儿科鼻祖钱乙。钱乙看出了众人的疑虑,解释道:“皇子的疾病属于肝风犯脾所致,黄土汤具有温阳健脾的作用,这是按照中医五行学说,采取以脾土旺抑制肾水的方式,使水生木的力量减弱,这样肝风才能平复。但是,因钱乙诊务繁忙,无暇著书,其弟子阎季忠将其理论、医案和验方整理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这是钱乙现存唯一的传世之作,也是中国较早系统论述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2021-06-16 09:01:28

祛病防疫 古人养正妙招儿多

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视疫毒的防范,古人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预防疫毒的方法时至今日仍可借鉴。艾灸、香囊、药茶、中药熏蒸……古人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仍有可借鉴之处。可用药物悬挂或佩戴的方法,有效预防疫毒感染。

2021-06-11 09:19:22

王惟一

铜人里面是中空的,由“背”“面”两个青铜铸件连缀而成,可以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为什么针灸铜人会放在香火缭绕的寺庙里面呢。不仅如此,深谋远虑的王惟一担心书籍不易保存,或者再有好事者随意往书上添上两笔,破坏了原书的严谨性,于是他创造性地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刻在十几块大石碑上,与铜人一起放在仁济殿内。

2021-05-28 08:48:10

蔺道人

骨伤秘方口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只流传下来一卷,共两论,主要记载分述了骨折、脱位、损伤三类伤科疾病,系统论述了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和清创缝合术等伤科诊疗步骤。蔺道人又被称为“头陀”,所以蔺道人最开始可能是一位僧人。蔺道人通过诊断,将骨折分类为“伤碎”“断”“破骨差爻”“骨缝”等几种情况,与现在临床中的粉碎性骨折、横断性骨折、斜形骨折和骨裂一一对应。

2021-05-27 11:43:07

王冰

事实上,安史之乱与唐玄宗年老昏聩,委权势于安禄山不无关系。由道步医注素问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在先生的启发下,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自号为启玄子,寓意为“启于玄珠子也”。因此出现了运气方面著作如《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托名王冰著的现象,客观上反映出王冰在运气学说方面的影响力。

2021-05-21 14:54:02

医圣张仲景与“方书之祖”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被誉为“方书之祖”。”这其中也有战争和饥荒的原因,毫无疑问,这个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大瘟疫时代。除了战争,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影响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走向——瘟疫。

2021-05-20 15:32:32

鉴真

鉴真就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他的父亲跟随扬州大云寺智满禅师受戒学禅。唐神龙元年(705年),鉴真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唐景龙元年(707年)又经洛阳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唐开元元年(713年),鉴真返回扬州。

2021-05-20 15:32:35

王焘

尤其被贬谪房陵时,他带领家人一路奔波劳顿。在被外放途中,由于水土不服,自己和家人染上了瘴气,一行多人病倒。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王焘运用之前所习经方治好了大家的病,使陷入病痛的家人转危为安。

2021-05-17 11:57:41

苏敬

《新修本草》正文还经敦煌石窟内抄本残卷和日本的抄本残卷得以部分保存。五代时期,后蜀韩保升等人参校、删订《新修本草》,著成《蜀本草》,此书宋以后亦亡佚,部分内容经北宋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用而保存下来。该书由唐代政府组织编纂,属官修著作,最初提议修这部药典的人便是苏敬。

2021-05-12 15:37:42

中医为何叫岐黄之术

集中体现岐黄二人医学思想的便是流传后世的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由于岐黄二人的开创性贡献,和《黄帝内经》的无可替代性,使得“岐黄之术”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其实,“岐黄”这一说法与两个传说中的上古人物息息相关,其中“岐”指岐伯,“黄”则是黄帝。

2021-05-07 13:01:23

孙思邈

关于孙思邈的生年素有争议,有生于581年、560年或541年3种不同说法,其卒于682年有确切记载,则其寿命至少是101岁。因此,孙思邈是当之无愧的高寿之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长寿的医家。唐太宗李世民赞他为“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其为“妙应真人”,因此孙思邈亦被称为“孙真人”。他写下两部医学巨著,流传至今,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2021-05-06 13:03:04

巢元方

对于这种主编不清的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隋代当时应有两部《诸病源候论》,一部为吴景贤所著,一部为巢元方所著,至宋代,吴景贤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散佚了,只有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流传了下来。有人提出,《诸病源候论》与《四海类聚方》可能是官修姊妹书,《诸病源候论》专论病因症状,《四海类聚方》专论治法与治方。精准的证候描述《诸病源候论》中对临床各科疾病的症状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深入剖析,其中针对多种疾病的症状描述均是首次记载,原书发前人之未发,对于后世症候学研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21-05-06 13:03:11

龚庆宣

由于当时战乱频仍,《刘涓子鬼遗方》中还记载了大量治疗战伤的方法,因此这本书也是一部军事外科著作。能够让这些方法技术得以流传下来,离不开一代代中医人的努力,整理了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的龚庆宣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影响深远的外科专著,正是因为龚庆宣的整理才得以流传,由此,龚庆宣也在中医外科史上留有声名。

2021-04-25 17:18:50

患勿轻医 医莫意气

医家、患者之间应相互信任,以诚相待,医不挑患、患不轻医。但过去有些患者,尤其是富贵人家患病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请名医大家,而往往轻视那些出身寒微、身有绝技但无名声的医家,常因此耽误治病,《清稗类钞》就记载了一则病家轻医的医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患者治好了病,医家得到了丰厚的医资药费。

2021-04-22 09:00:10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由于家庭的熏陶,陶弘景从小勤勉好学,使他通晓天文地理、医药炼丹,琴、诗、书、画无所不工,博学多才,著作颇丰,因在隐居时亦为皇帝出谋划策,被誉为“山中宰相”。

2021-04-21 09:05:41

黄芩治好李时珍的肺热咳嗽

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病证的治疗,有较好疗效。黄芩还有安胎作用,常与白术、竹茹、紫苏等配合应用,治疗胎动不安。《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黄芩”之“发明”条文:“……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洪浮。

2021-04-21 09:05:41

雷斅

提到中药炮制学,就不能不提一本著作——《雷公炮炙论》,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总结,奠定了中药炮制学的基础,它的作者是雷斅。

2021-04-13 11:50:35

鲍姑

鲍姑(约309—363),名潜光,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她出生于一个官吏及道士之家,其父鲍靓(亦名静),字太玄,曾师从真人阴长生学习炼丹术,道学水平较高,且兼通天文地理、河图洛书。鲍靓曾多次被朝廷征召,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出任南海太守。鲍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道教、炼丹、医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2021-04-09 11:19:25

从藏匿药帖的故事说开去

这位医生向他索要以前服过的药方,永宁就让仆人寻找,并说找不到就要用鞭子抽打。《阅微草堂笔记》卷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内阁学士永宁得了一场病,精神萎靡不振,请医生诊治,未见好转,便又请另一位医生诊治。由此可知,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成就的中医药同行之间彼此敬重、互相学习,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医学美德,成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2021-04-07 08:44:47

何谓针刺之“得气”

“得气”一词,在针刺中很常用。《灵枢·小针解》中说:“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说明针刺治疗必须得气,而且要守住气而不让失去。气,现在都解释作针刺引起的感觉,或说感应。因而“得气”也可说是激起机体的感应。既说是感应,那就随各人的体质、病情和具体部位的不同而有若干差异,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要求来看待。

2021-04-02 09:38:45

葛洪

葛洪在阅读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古医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的验方、秘方以及本人的医疗经验编著了一本百卷巨著《金匮药方》。葛洪编撰该书的目的是普及医药知识,方便百姓诊疗疾病,但是由于《金匮药方》卷帙浩繁,难于携带,也不方便随时翻阅查找,葛洪便将其中有关临床常见病、急病等内容单独摘出,简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以便临床急救检索之需。

2021-03-29 14:22:15

王叔和

这种情况令王叔和痛心不已,他凭借一己之力,将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内容进行汇集、整理与补充,编次成《伤寒论》一书,使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内容比较完整地保存且流传下来。伤寒“错简派”医家甚至提出,要正确地研究《伤寒论》,必须按张仲景的原意,对王叔和整理后的《伤寒论》进行重新整理和编订。不仅从形态,王叔和还将外在脉象与内在病证建立了联系,对脉象主病进行了原则性的概括,如“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涩则少血”等,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为脉象的鉴别确立了标准,使脉学向规范化发展。

2021-03-26 11:17:21

董奉

董奉,约生活于公元2世纪后期至3世纪,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长乐古槐镇青山村)人,是东汉建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据说,董奉高寿有术,能百岁不老。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位时,有一年轻人,中年得志当了县令,他见到董奉时,董奉也就四十多岁。后来这位年轻县令调任他地,一别五十多年,二人重逢时,县令已满头白发,而董奉已近百龄,容颜却丝毫未变。据《神仙传》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精于养生之术。

2021-03-26 11:17:21

皇甫谧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晋朝安定郡朝那人(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他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至其父辈时家道中落。幼年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年少时顽皮不羁,荒于学业,到20岁还终日游荡,无所事事,到处惹是生非。然而,他虽然顽劣却是孝子,邻居送的一些瓜果之品,他总是先呈给叔母任氏品尝。一日,皇甫谧又拿着瓜果看望叔母,叔母苦口婆心地劝皇甫谧勤奋读书。 叔母的一番哭诉,令皇甫谧幡然醒悟,他发誓一定要痛改前非,以报答叔父、叔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开始发奋读书,还拜乡里有名的学者席坦为师,立志成才。因家境贫寒,他白天下地种田,利用空隙时间读书,晚间不顾劳累秉烛夜读。朋友告诫他过分专注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却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乡里人见他不眠不休地学习,便给他起了个“书痴”的绰号。

2021-03-23 14:34:50

张仲景

张仲景是什么时候被称为“医圣”的呢?据考证,金代刘完素最早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明确提出“仲景者,亚圣也”,自此仲景开始跻身“圣”的行列。金代医家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赞张仲景为“大圣”。到了明代,李濂著《医史》,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史著作,也是为张仲景立传的作品,但书中也只是说“论者推为医中亚圣”。一直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医圣祠时立碑:“先生讳机字仲景……谥医圣,南阳人。”至此,“医圣”大彰于世。

2021-03-22 16:53:23

淳于意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因其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称仓公,或太仓公。太仓是古代国家设置的大粮仓,淳于意就是掌管粮仓的官员。作为粮官,淳于意却热衷于医学,并且有着精湛的医术。

2021-03-18 09:46:37

华佗

作为麻沸散的发明者,华佗也是我国外科医学的鼻祖。华佗字元化,又名旉,东汉谯郡亳(今安徽亳州市)人。他精通临床各科,尤擅长外科、针灸及养生之术。《后汉书》《三国志》均曾为其列传,详叙华佗的故事与医案。历史上能被史书列传的医家人数极少,由此可见,当时华佗的医术已经令其名声大噪。

2021-03-17 09:42:07

扁 鹊

司马迁笔下,扁鹊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家。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由此可知,扁鹊姓秦,名越人,年轻时做过旅馆的主管。

2021-03-17 09:42:07

东方有正骨西方有整脊

整脊医学被定义为诊断、治疗与预防肌肉骨骼功能、结构性障碍,及其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以脊椎推拿为主的徒手治疗。其与我国的正骨推拿的治病理念颇为相近。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希腊人关于类似整脊的记载,用以减少背部疼痛。西方整脊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业界认为真正为整脊医学开启专业之门的是帕尔默。

2021-03-17 09:42:07

岐伯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名叫公玉带。有一天,他向汉武帝宣称,自己不仅可以看见神仙,还能跟他们求得不死药,学习化石为金之术。公玉带看到的仙人中就有岐伯。后来,司马相如也因为了解汉武帝的喜好,作了一篇《大人赋》,描写了“大人”和众仙一起畅游的景象,其中提到的十八位神仙中也有岐伯之名。

2021-03-11 14:38:22

伊尹

伊尹是夏末商初时期的人物,在先秦典籍《尚书》《论语》《孟子》等书中对其事迹多有记述,民间也有不少他的故事流传。据说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贤能名臣的典范。同时,伊尹精通烹饪,教民调和五味,又被尊为“中华食祖”。伊尹还撰《汤液经法》一书,创汤液之法,促使中药由单方走向了复方时代。

2021-03-10 17:07:38

轩辕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上古传说中,黄帝既是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更被后人供奉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先秦文献的记载中,黄帝是一个集人、神于一体的伟大形象,同时也是上古时代构建医学文化体系的人物。

2021-03-05 18:36:17

神农炎帝

神农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据文献记载,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炎帝。他人身牛首,因为生长在姜水边,所以姓姜。受当时五行文化影响,神农位在南方,主夏,以火得名,称为炎帝。炎帝带领大家放火烧山,开垦荒地,教天下人种植农作物。“炎”字由两个火组成,正是原始农业初创时刀耕火种景象的反映。 炎帝神农氏不仅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开创者,在上古华夏文明的发展中也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他最早发明了生产工具,使原始先民从采集狩猎的野蛮时代过渡到农业定居的文明时代;他利用原始的天文知识,教民交易经商,使民众互通有无,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发明了五弦琴,使人们得以娱乐;他削木为弓,创造了弓箭,能防止野兽的袭击,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他制作陶器,教人们用它蒸煮加工食物,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他亲尝百草,发现了中草药功效,用以治疗疾病,从而结束了人们得病无药可治的状况……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半神半人式的“圣人”,是中国农业文明出现的象征。

2021-02-25 20:41:21

牛年“牛”药知多少

牛黄降压丸为清热剂,具有清心化痰、平肝安神之功效,用于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等。水牛角功效跟犀角基本相同,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功效。牛黄类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效,可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2021-02-22 09:16:27

牛年说牛

牛本身也有好几种中药,最贵的莫过于牛黄。牛在耕田之余,还要驾辕拉车,终年劳作,最后积劳成疾,得病多为腹内长了“黄”。黄多产生于牛的肝胆部位,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在胆管内产生的叫“管黄”,在肝管内产生的叫“肝黄”。它能清肝解毒、开豁心神,而且专治中风偏瘫、痈毒入脏的恶疾。而牛黄的药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 传说有一次,扁鹊正在邻居阳文家为其治疗偏瘫。他用青礞石作为“君药”,但青礞石药力很一般,仅能化痰却不能治偏瘫,扁鹊用尽心思却收效不大。正当他踌躇之际,阳家的小孩拿着一块鸡蛋大的“石头”进屋,说是老牛吐出的“宝贝”。扁鹊马上拿过来,反复端详,也没看出什么眉目,随手把它放在装青礞石的盒里。这时床上的病人连声呻吟,口歪眼斜,抽起风来。扁鹊见状慌乱中将“怪石”当作青礞石捣碎,配合汤剂,给病人服下。不料这次阳文不仅好好睡了一觉,而且醒来后偏瘫一侧的手脚也有了一丝知觉。扁鹊立刻意识到此物有着清心开窍、镇肝息风的妙用,遂将其录入医方并传于后世。

2021-02-22 09:16:27

姚本仁与狗皮膏药

因姚本仁把膏药涂在狗皮上应用,使得“狗皮膏药”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姚本仁告老还乡,迁居河南安阳彰德府,自己开设医馆“宗黄堂”,开始配制姚家独门膏药。姚本仁精选上等中药原料,以生川乌、生草乌等多种药物经过碎断、炸枯,在炸枯的过程中对火候的掌握以及药物的先下后下、药物炸的色泽、时间均有严格要求,然后经过去渣、过滤、收膏、溶化等工艺制成黑药膏,并均匀地摊在狗皮上,俗称“狗皮膏药”。

2020-11-26 15:02:34

“升麻”原本是“竹马”

后来,青梅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嫁给了采药青年,生活过得很甜蜜。有一个以采药为生的青年男子,他看到青梅”救母招亲“的告示,不禁为之动容,下决心要救治其母。父亲听了感到为难,认为青梅的终身大事非儿戏,怎能贸然嫁给不熟悉的男子。

2020-11-17 10:41:52

药市开张九月九

《岁时广记》载:“成都九月九日为药市,尽一川所出药草、异物与道人毕集,进行药材交易。”王灼《送凝上人成都看药市》云:“蜀山富奇药……九日来成都。为了纪念王昌遇,每到九月初,四面八方的药商便向梓州城聚集汇合,并于初八晚上在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进行药材交易,天亮方才散去,当地人谓之“药市”。

2020-10-26 08:52:53

成语里的中医:肝胆相照

也就是说,肝负责想,胆负责干,只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二者相互配合,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能做出正确理性的决定而不至于怯懦。有一个叫蒯通的谋士,试图劝韩信背叛汉王,自立为王,与汉王、楚王三分天下,形成鼎力之势,以防汉王夺得天下以后遭到忌惮而遇不测。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

2020-10-26 08:52:59

古语解读:降血糖先去火

提起糖尿病,很多朋友先想到这个病跟吃有关,也许您想不到,中医认为这个病跟“火”关系密切,比如清代医学著作《医学传心录·病因赋》中就提到“消渴者,无火不生。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这里的“消渴”就是西医所说的糖尿病。

2020-10-26 08:53:04

广府金汤的前世今生

后来这位广州府官员升迁回京,厨师因年迈行动不便,留在广州府,开办了广府金汤餐馆。广府金汤成了汤中极品,深受广州府人喜爱。李医师听了官员的感慨,提议将这汤命名为“广府金汤”。

2021-01-27 14:14:36

叶天士学于僧

叶天士擅治外感热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叶天士有学无类,学习对象不拘一格,其所拜师之人,既有名医大家也有山野村夫,既有京城御医也有庙宇寺僧,令人称道。

2021-01-27 14:14:36

古人提亲必备中药材

其中,合欢、阿胶、蒲草、干漆、女贞子、桃枝等皆为中药材。据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记载:纳彩之物,其中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桃枝象征婚姻美满、富贵平安,并能辟邪镇宅。

2020-09-15 19:31:24

古今对联赞医德

这是清代名医程道州所撰对联。闲暇之时,笔者翻阅有关对联的书籍,发现有些对联或颂扬医生高尚医德,或赞美医生高超医术,或赞叹药店主人重义轻利。上联中的扁鹊,下联中的华佗,皆为我国古代名医,联语借这两位名医“重生”“再世”,来赞美当下的医生,可谓构思巧妙,别出心裁。

2020-09-02 15:46:48

中医学关于火的名目繁多,但又未确立一个具有单指性的、精确的定义,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对火的理解与应用——论中医之“火”

综合分析李氏所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邪火,其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赵献可认为,相火正常,则即如龙之潜海、雷之伏地,温煦长养脏腑气血而不显其形。这种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在《内经》中被称之为“少火”。

2020-08-31 21:07:22

话说药刀

有意思的是,这些知名药刀品牌大多会在刀上打上自家商号或老板姓氏,这种做法可上溯至《吕氏春秋》。因为打制时充分考虑到了人体力学,刀身虽厚重但不失轻灵,尤其是刀刃部分淬火技术精到,可以用来切割各种材质和形状的大型药材。清朝时期,我国有安徽亳州、河北祁州、河南禹州等一批知名的药材集散地,这些药市不仅交易药材,还交易切药、制药器具。

2020-08-31 21:07:27

《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医药

历史上,中国盛产大黄,且享誉世界,主要出口到俄国、英国、意大利、印度、朝鲜、日本等国。《游记》载:唐古多,主要城市也叫肃州,该省境内的山区中盛产最优质的大黄,由各地商人运到世界各地出售。清代,沙俄每年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大黄,一是用于治病,他们将大黄视为“病者非此不治”的“上药”。

2020-08-31 21:07:32

麻醉药鼻祖麻沸散

邮票第一图“发明麻沸散”,展现了华佗为病人施用“麻沸散”,准备进行外科手术的场景。华佗手中的这碗药,正是他发明的、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病人入睡从而感觉不到疼痛的麻醉药——“麻沸散”。西医用笑气、乙醚、氯仿等化学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仅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2020-08-27 06:04:32

成语里的中医:乐极生悲

正因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对身体健康有害,于是古人常说“清心寡欲”,指的便是保持心地宁静。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时,也要善于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心态平衡。淳于髡明白齐威王又要彻夜饮酒,必定不醉不休,便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

2020-08-27 06:04:38

中医为啥叫“悬壶济世”

古代走街串巷的摇铃医都会背一个葫芦,因葫芦轻便易于携带,是古代版赤脚医生的“红十字药箱”。”这里的“壶”,即“壶卢”,《诗经·七月》中也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的“壶”便是葫芦。其入药时称为“壶卢”,入菜时称为“葫芦”。

2020-08-10 08:48:34

从中国历史看中医药防疫斗争

历史上的瘟疫之害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多不胜数,《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其中有不少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重要影响。1924年,山西再次发生鼠疫,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选派中医并能晓西医治法及针法”的3名医生,前去主持防疫,他们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及时控制了疫情,事后编制了分别列明中医、西医治疗情况的详细报告。两次中医救疫的经验后来记载在《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一书中。

2020-08-03 08:13:06
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