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冬月闭藏”这些防病的规矩要记牢

2021-12-07 16:44: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7日5时57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开始。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冬的气息愈发明显,天地一派阴寒之象,冻手冻脚的日子又到了。此时养生的要点应在“藏”字上下功夫,要注意收敛神气,防止过度开泄,保持肺气清肃。

起居·早卧迟起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大雪节气应延续“早卧迟起”的起居规律,尽量不使自己的阳气外泄。我们提倡的入睡时间是晚9点到11点,这是三焦经当令之时,相当于人体内分泌系统工作的时间。在此时入睡,可使机体蓄积更多的能量,以增强身体闭藏的能力,可使肾气更盛。

着装·贴身透气

“大雪”时节,气温渐降,早晚温差悬殊,大风大雪天逐渐增多。此时衣服需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机体的阳气免受侵夺。由于夜晚的温度通常会有所降低,大家在夜卧时要多加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此外,我们还要强调头和脚的保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头部的血管密集,耗氧量大,热量散发也多,戴好帽子可以有效保暖蓄热,改善冬日怕冷的问题。而脚虽然并不起眼,但其受寒后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饮食·喝茶熬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使体内的阳气充足,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一般来说,牛肉、羊肉、鸡肉、虾等肉类食物都是此时进补的好食材。而红枣、荔枝、桂圆、核桃、枸杞等药食两用之品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此时进补不宜过度,谨防内生积热,反而招致病邪。大雪进补可适当进食汤粥,滋补阴津的同时,还能够减轻大鱼大肉带给身体的负担。各种五谷杂粮粥就是此时的调补佳品,如小米粥、玉米粥、番薯粥、燕麦粥、黑米八宝粥、胡桃粥等。这些食材大都是谷物的种子,凝聚了整株植物的精华,是植物繁衍生息之必备,冬日进食此类食物自可补精益髓,同时还有很好的益肾功效。此外,还要少吃寒凉食物、少喝咖啡、烈酒。

运动·避免冬泳

大雪时节,适当运动能增强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慢跑、快走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在众多运动中,洗冷水澡、冬泳最不合时宜,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应谨慎。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在冬季较为薄弱,而在洗冷水澡、冬泳的过程中,这为数不多的阳气更是可能被寒冷消耗殆尽,若致使人体阴寒内盛,反不利于健康。所谓“阳气不到是为病”,一般来说,在冬季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温壮体阳。大家可以在每日上午10点钟左右,外出晒15~20分钟,适当多晒头、背、手心。此外,还可以常用姜水泡脚,以温通经络,达到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感冒等功效。

预防·养生保健

节气上虽然称大雪,并非湿度很大,反而气候是干燥的,粘膜干燥容易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所以室内要保持适宜湿度,勤喝水。冬季室内密闭空气污浊,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大雪时节是养收藏之道的时机,艾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的气血,有助于人体气血和畅、充足。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人体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四指宽,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具体操作方法:

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2~3cm的地方进行悬灸,使热力均匀柔和地作用于穴位之上。每次持续10~15分钟。

注意事项

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孕妇不宜灸三阴交。

2、老年人及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要控制灸量,避免烫伤。

3、施灸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4、注意防火安全,艾灸结束要将艾条彻底熄灭,防止发生火灾。


大雪8禁忌

忌洗澡时间过久:供氧不足,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忌过早锻炼:清晨人体血压升高,易引发脑血管意外。忌整天不出汗:长期不出汗会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导致上火。忌中午不休息:睡个午觉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忌情绪起伏大: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忌天气太冷蒙头睡觉:蒙头睡觉会让人们的呼吸受到一定影响。忌活动过量: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这是致命的危险。忌取暖过度:用电热毯或者热水袋贴身而卧易引起烫伤。(河北新闻网综合中国中医药网、中国药膳研究会公众号)


责任编辑:易旭辉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