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叫岐黄之术

2021-05-07 13:01:23 来源:生命时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人们常常把中医理论称之为“岐黄之术”或“岐黄之道”。与之相关的词语还有几个,如“岐黄家”,指以中医给人治病的医生或医学家;“岐黄书”,指有关中医理论的著作;“岐黄业”,指中医行业。其实,“岐黄”这一说法与两个传说中的上古人物息息相关,其中“岐”指岐伯,“黄”则是黄帝。

岐伯,北地(今甘肃省庆阳市)人,生活在公元前2600多年。据传,岐伯是一位博学家,尤其擅长医学,既是黄帝的臣子和太医,又是其医学老师,因此岐伯又被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的先知。比如《史记·孝武本纪》就明确记载:“岐伯,黄帝太医。”《庆阳府志》和《庆阳县志》更是将他描绘为“生而神明,精医术脉理”的神人。

岐伯从小便天赋异禀、才智过人。在别人嬉戏玩闹时,他唯独喜欢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山川草木的变动。后来他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心生悲悯,于是便拜神农时代的名医僦贷季(音jiù dài jì)为师,还经常与另一位名叫雷公的名医研讨经脉,不久之后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相比史书上语焉不详的岐伯,黄帝显然更为世人所知。黄帝,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因为他以土德为王,而土为黄色,故被尊称为黄帝。相传黄帝为中国文化的创始者,比如兵器、舟车、文字、音律、算术、弓箭、服饰等,皆为黄帝所作。此外,黄帝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始祖之一。

关于黄帝的医道有两则故事广为流传。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就在兴致勃勃的时候,一只凶猛的老虎突然从草丛中向他们猛扑过来。由于事岀突然,黄帝连忙搭弓射箭。可惜箭头只从虎背穿皮而过,没有射中要害,受伤的老虎得以逃脱。几天后,有人在树林里发现,那只受伤的老虎吃了一种长叶草,边吃边用舌头舔舐伤口。神奇的是,虎背上的伤口没有出现血迹,也没有任何溃烂,甚至几近痊愈。黄帝听后,灵机一动,立刻命人将老虎吃的长叶草采集回来,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这些人吃了后,果然达到了止血止痛的效果。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的人在训熊时,失手打断了母熊的一条后腿,于是将其放归自然。后来,狩猎的人又在树林里发现了这只母熊,它在草丛中刨一种白色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就放到嘴里嚼碎,然后把嚼碎的草根敷在那条被打断的后腿上。十几天后,当人们再次看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竟然已经长好了。受此启发,人们把熊刨出的草根也敷在了那些损伤过筋骨的人身上,结果也都痊愈了。这两件事让黄帝领悟到:原来,自然界里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能够救命的宝药!于是,他命人经常留意自然界的草木花卉和飞禽走兽,进行研究和试验,确认它们分别能治什么疾病。由此,逐渐形成了对中医药的初步认识。

医药知识体系的真正成熟,离不开岐黄二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相传,黄帝有次到岐山小崆峒问道,巡访当地有道之人,机缘巧合下遇见了同样擅长医理的岐伯。或许是志同道合,两人一见如故。黄帝立刻邀请岐伯回到自己的部落,每日与他探讨医道,并乐此不疲。事实上,黄帝时期的人们,生活环境极端恶劣,医疗水平也极为低下,一旦患上疾病,往往只能听天由命。黄帝为诊治民疾,干脆尊医术高明的岐伯为老师,随后一起开创了泽被后世的医道。

集中体现岐黄二人医学思想的便是流传后世的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黄帝”和“歧伯”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很多中医理论与养生之道。其中《素问》是对医理的阐述,《灵枢》则主要解释如何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该著作全面总结了秦汉前的医学成就,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岐黄二人的开创性贡献,和《黄帝内经》的无可替代性,使得“岐黄之术”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杨必安)

来源:生命时报
责任编辑:易旭辉
下一篇: 孙思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