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匿药帖的故事说开去

2021-04-07 08:44:4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代表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该书共二十四卷,约40万字。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内阁学士永宁得了一场病,精神萎靡不振,请医生诊治,未见好转,便又请另一位医生诊治。这位医生向他索要以前服过的药方,永宁就让仆人寻找,并说找不到就要用鞭子抽打。永宁躺下来倚枕闭目养神。恍惚之中,似乎看见有人跪在案前灯下,对他说:“请大人不要鞭打仆人。那张药方是小的给藏起来了。小的便是你任臬司时,替我平反得以生还的那个死囚啊。”永宁就问他藏药方有什么用意?那人说:“医家同行相忌,必定要更改前面医生的方子,以显示自己的医术高明。而你所服的药并没有错,只是你才服一剂,药力尚未达到。后来的这位医生见到药方,必用相反的药以立异,这么一来,药不对症,大人的性命可就危险了。所以小的才把药方藏起来了。”永宁当时昏昏沉沉,过了一会忽然有所醒悟,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于是,他就称以前那张药方已丢失了,用的什么药也记不清了,请这后一位医生另开新方。待这位医生开了药方,他拿过来一看,方子上所用的药,竟与前一位医生开的处方完全相同。于是连服数剂,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这则故事是耐人寻味的。其实,历代有成就的中医药学家,他们之间很少有“同行相轻”和“同行是冤家”的现象存在。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孙思邈闻人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明代专攻麻风病的医家沈之问,“每遇知风者,即礼币款迎,研搜讨论”,“苟得一言善法,即珍而笔之。”清代名医叶天士,只要听说哪位医生有某种专长,就立即前往请教,十年之内,拜了十七位老师。由于他们虚怀若谷,多得高人指点,故能集思广益,使自己的医术日益精进。“不耻下问”,这是学习上的美德。李时珍采访四方,到处向老农、老药工、山人、皮工、渔民、猎人等请教就是典型的一例。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也是如此,他在编撰《本草纲目拾遗》之前,曾到处向人请教,单是书中所记“某仆”“某妪”“渔海人”“土人”“辛苦劳碌人”以及有姓名的群众等,不下二百人。《医说》还记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患痢疾,百治不愈,后来请教一位牛医,却用车前子给治好了。清人周学霆在《三指弹》中曾赞叹说:病有大医不能治者,而草医却有办法治疗,故“大医见草医而惊讶,名医见草医肃然起敬也”。

由此可知,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成就的中医药同行之间彼此敬重、互相学习,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医学美德,成了后世学习的楷模。(石朋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责任编辑:易旭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