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2021-03-26 11:17: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其中,“切”主要指脉诊。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用三根手指触摸患者手腕,便能知晓病情。神秘的“脉”到底是什么?中医脉诊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首定寸口诊脉法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就已经利用“脉”诊病了。《周礼》中记载了秦公派医和为晋候诊病的事迹,医和运用了脉诊知识来讲述晋候的病情。至两汉时期,脉诊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

其实,中医最早并不是使用手腕部的寸口来诊脉。古人曾先后使用了三种诊脉法:一是“遍诊法”,指触摸全身可以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面部、颈部的动脉,上肢的动脉,下肢的足背及股动脉等。二是“三部诊法”,指诊颈部的人迎(即结喉旁颈总动脉搏动处)、腕部的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和足部的趺阳(足背动脉搏动处)。三是“寸口诊法”,就是只触摸手臂桡动脉,又称“独取寸口”诊脉法。这种诊法最早记载于《难经》中,但是书中没有对“寸口脉法”进行具体阐述。魏晋时期,王叔和在研究古人诊脉部位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寸口诊脉法,并简化了脉诊过程,进一步把“寸口”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将左右手的寸、关、尺与相应脏腑建立了对应关系。

王叔和,名熙,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之一。王叔和出身贵族家庭,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后因时局动荡,为躲避战乱,王叔和举家移居荆州。在荆州的时候,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弟子卫汛关系很好,受其影响,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立志钻研医道,之后医术日精,名噪一时。还有一种说法,曹操南下征战荆州时,王叔和曾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最后被提升为太医令。唐代甘伯宗在《名医传》中称王叔和“性度沉静,通经史卜,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深晓疗病治说”。正是王叔和首次对脉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撰写了《脉经》一书,奠定了中医脉学发展的基础。

著述《脉经》论脉学

王叔和在《脉经》中首次归纳了24种常见脉的名称,包括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而且对每一种脉象都加以详细描述,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例如:感知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脉搏的节律是否均匀,根据节律的不同还有促脉、结脉、代脉的区别;根据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不同脉象也有区别,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而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又据此分为长脉和短脉;脉搏的宽度,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则分为大脉和细脉等。

不仅从形态,王叔和还将外在脉象与内在病证建立了联系,对脉象主病进行了原则性的概括,如“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涩则少血”等,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为脉象的鉴别确立了标准,使脉学向规范化发展。同时,书中还记叙述了一些危重患者的异常脉象,如胃气将绝之人,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慢而无力,这种脉象仿佛屋漏残水般,良久才会落下一个水滴,因此用“屋漏”脉来命名这种危重患者的脉象。又如,脾气已绝的患者,脉搏被称作“雀啄”脉,好似燕雀啄食一样,脉在筋肉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止而复作。这些生动的描述使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王叔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及复杂性,他筛选了《内经》《难经》及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的精华,编纂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将脉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编次《伤寒论》功不可没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名医张仲景编著而成,由于当时战祸绵延,该书很快就散佚不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令王叔和痛心不已,他凭借一己之力,将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内容进行汇集、整理与补充,编次成《伤寒论》一书,使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内容比较完整地保存且流传下来。自王叔和重新编次《伤寒论》之后,原书在宋代以后大行于世,被历代医家奉为室典。

然而,由于受到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中的“疑古思潮”的影响,晚明时期医学界兴起了“伤寒错简”的学风。以方有执为代表的医家们认为,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时,只述伤寒,不涉及杂病,编次欠妥,并且内容互相抵触,并非张仲景最初写作的本意。伤寒“错简派”医家甚至提出,要正确地研究《伤寒论》,必须按张仲景的原意,对王叔和整理后的《伤寒论》进行重新整理和编订。尽管后世医家对王叔和的整理有所争议,有关《伤寒论》编撰情况的猜测,有关《伤寒论》篇幅的真伪,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无法明辨是非。但是,王叔和是第一位整理编次《伤寒论》的医家这一史实是被公认的,正是由于他的整理,使仲景之学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中医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无论古今褒贬者如何评说,王叔和对仲景学说的传承之功不可磨灭,这是不争的事实。

王叔和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撰著《脉经》,首次系统总结脉学;一是整理编辑《伤寒论》,使仲景学说得以流传后世。这两大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功绩,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英华 甄雪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责任编辑:易旭辉
下一篇: 董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